Serverless以事件驱动、无状态、无运维、低成本等特点,带来了跨越式的变革,让用户真正像用水电一样按需索取、按量付费,成为了暨虚拟机、容器之后的第三代通用计算技术。然而,Serverless也还存在一些挑战,例如计费颗粒度粗犷,开发标准不统一、缺少优秀的开发工具支持等。近日,腾讯云举办了线上发布会,介绍了Serverless的三大“拦路虎”以及腾讯云的“三板斧”。
Serverless很贵?一毫秒计费不浪费钱!
Serverless是完全按需索取,按量付费的业务形态,为何很多用户还会觉得非常昂贵呢?这就要说Serverless的计费标准了。由于Serverless是按事件请求或者调用来执行的,所以计费模式是根据函数的请求数量和持续时间、以及代码执行花费的时间收取的。业界普遍的时间标准是100毫秒,即从代码开始执行到返回或终止的时间,如果不到100毫秒则按照100毫秒计算。
例如打开一个普通的网站,一般需要几十毫秒就可以完全打开,而业界普遍的收费标准最小单位时长是100毫秒,也就意味着这一请求需要按照100毫秒来付费,如果请求或调用的量大了,这就会造成额外的费用,这也就是使用Serverless昂贵的原因。
腾讯云Serverless产品副总监张浩认为,当前Serverless的计费模式都是服务提供商站在自己的角度设计的,而不是从开发者角度考虑的。腾讯云为了降低用户的资源成本,避免资源浪费,发布了1毫秒技术费粒度,让使用者可以真正实现按量计费,消除困扰用户的资源成本浪费难题。
Serverless缺乏标准和开源生态?两大生态全支持!
Serverless的概念自2012年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 Iron.io提出后,业界各厂商也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Serverless服务框架和产品,然而Serverless是需要使用云服务商提供的事件来驱动的,而这些事件大部分是云服务商独有的,这也就会造成Serverless用户被厂商绑定。一旦用户被绑定,数据和业务将会迁移困难。此外,各个厂商都有各自的标准,函数调用、事件触发、函数的黄金变量的定义及标准都是封闭的,因此Serverless也就缺少开源的规范和开源的生态支持。
去年11月,腾讯云与Serverless.com达成战略合作,成为 Serverless.com 的全球战略合作伙伴以及大中华区独家合作伙伴。在近半年的时间里,双方联手打造了Serverless开源开发工具。张浩介绍,这一项目已在Github上发布,目前已经有超过35000的Github Stars,每天有超过4万的装机量,月活Serverless应用超过了100万。未来腾讯云还会和Serverless.com一起定义事件触发标准和函数运行标准,促进Serverless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。
此外,腾讯云还基于开源生态打造了应用商城,像苹果App Store一样,包括主流的服务器语言框架,全栈端到端的应用解决方案,通用模板等免费向开发者开放,缩短开发者的开发部署周期,帮助开发者轻松上云。该应用商城也会由第三方生态和厂商贡献自己的代码和资源,共同壮大Serverless生态。
上云过程很复杂?腾讯云Serverless的三步上云之法!
传统的开发流程包括多个阶段,涉及服务器端开发/前端开发、服务器端部署、前后端联调、测试、上线、运维等步骤。然而使用传统本地开发模式在上云时,会产生较高的成本,需要了解云产品、购买域名、配置网关、数据库等,还需要针对云端进行代码的适配和改造。
为了帮助开发者快速上云,腾讯云推出了三步上云方法。腾讯云Serverless高级产品经理方坤丁表示,在开发和适配阶段,通过前文提到的应用商城,用户可以将连接框架直接适配到云端,通过日志在云端直接进行调试;在部署阶段,用户可以直接在云端部署引擎并发布,提升部署速度;在运维阶段,腾讯云提供了Dashboard监控大屏,用户可以通过展示的监控数据和告警,及时发现业务问题并进行修复。
打掉 Serverless“拦路虎” 腾讯云有“三板斧”
扫一扫手机访问
